在线组词语大全
上万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

禅语感悟经典语录

来源:爱组词网 发布时间:2020-07-05手机版
    禅语感悟经典语录

    【1】、 若见众生受诸苦恼,当作是念:我长夜轮转生死以来,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数无量,当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43经

    【2】、 若见众生,爱念欢喜着,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45经

    【3】、 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29经

    【4】、 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上是强者,还是弱者。《经集》第二品,第十四章《如法经》

    【5】、 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华严经》卷十九,十行品

    【6】、 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华严经》卷十九,十行品

    【7】、 菩萨摩诃萨人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8】、 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痛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9】、 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0】、 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仁,行慈益佑。《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欹息;心歆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6经

    【11】、 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切大众所问品

    【12】、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佛说骂意经》

    【13】、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14】、 有苦有难者,当去多关照,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友好。《即兴自说·居士经》

    【15】、 如爱其子,一切亦然;如爱自身,一切亦然。《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16】、 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四十华严”卷十二

    【17】、 人人有爱心,社会多温馨。(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8】、 慈者即是众生佛性。……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来。《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19】、 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谓大慈。《圣法集经》

    【20】、 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21】、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观天品

    【22】、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23】、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24】、 寂静大悲海,出生三世佛。《华严经》卷六十八

    【25】、 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现病品

    【26】、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

    【27】、 所有一切诸佛正法,皆以大悲而为导首。《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

    【28】、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29】、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无量寿佛经》

    【30】、 诸佛如来大悲常转。何以故?诸佛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于一切时,(来源 www.yipinjuzi.com)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当知大悲常起不息。《大宝积经》卷三十九,菩萨藏会

    【31】、 佛言: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喉罗。南本《涅槃经》卷三,长寿品

    【32】、 一切诸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异。《华严经》卷四十六,佛不思议法品

    【33】、 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

    【34】、 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狮子吼菩萨品

    【35】、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36】、 佛言:我哀悯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无量寿佛经》

    【37】、 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瞋,又悯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

    【38】、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9】、 见一切众生受诸苦恼,如被刑戮。《小品般若经》卷八,深心求菩提品

    【40】、 见他受苦心战动,处在地狱不觉痛。为诸众生受大苦,是故无胜无有量。《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狮子吼菩萨品

    【41】、 悲心如善咒,能咒死者还活。(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

    【42】、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43】、 人类本来以为有我、你、他,若从其大同言之,即可视同一体而相爱了。譬如人的一身,头若有了痛痒,手即会抚摩他;一处有了苦乐,全身都觉得苦乐。根据这样道理推开去,在家族有同宗爱,在地方就是同乡爱,在职业就是同业爱,进之有同社会的相爱,同国家的相爱,同人类的相爱,乃至对于动物界有同血气心知的相爱,以及自然界和全宇宙的大爱了。且如人的一吸一呼,与空气、阳光息息相通,本来都是宇宙大爱的表现。能够这样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成了全宇宙的大爱,即是佛法的大悲心。(民国)太虚《心理建设》

    【44】、 舍离大悲而观无生,是为魔业。《大集经》卷十

    【45】、 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

    【46】、 胜义悲心为法药之王,对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古印度)阿底峡

    【47】、 悲心与空性,为成佛要伴。通达空性为见,见净为定,悲空不二为戒。(古印度)阿底峡

    【48】、 (二)欢喜,随喜以乐为食,如光音天。《法句经》卷下,安宁品

    【49】、 身口及意皆悉柔软,无有轻躁,心常欢喜。《华严经》卷四十二,离世间品

    【50】、 和颜爱语,其心欢喜。《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

    【51】、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52】、 了深法界,生大欢喜。《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53】、 欢喜悦乐,离诸忧恼。心意柔软,诸根清凉。《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54】、 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55】、 谓由菩萨于法生喜,便喜悦法,由喜悦法故,心不沉没。不沉没故,生清净喜。由喜清净故,身心安隐,离诸烦恼。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如是名为喜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56】、 菩萨喜者,名诸善法忆念欢悦,清净妙喜。何以故?于诸善法,无下戚性、无退屈性、无疲倦性故。是喜,名为远离一切乐世间性,何以故?安住一切乐法乐性故。是喜,能令内以欢悦,身力勇锐。……是喜,名为敬尊重喜,何以故?于诸长宿,具修威仪,曲躬恭敬,跪拜荨严故。是喜,名为恒舒颜喜,何以故?心志和泰,远离颦蹙,先言问讯故。《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

    【57】、 所爱贵重物,内外无贪惜,是故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普慈覆一切,常无瞋恨心,是故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大宝积经》卷七十九,富楼那会

    【58】、 不侵犯众生,是世界上第一乐。南传《佛教格言·乐品第三十二》

    【59】、 以法为乐,以空为乐,法喜、空乐,才是真正的喜乐。世间一切,我们不一定要占有,享有的快乐更甚于占有。《佛光山开山30周年纪念特刊》

    【60】、 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正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一

    【61】、 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人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62】、 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大般若经》卷十一,随喜品

    【63】、 不求自乐,喜他得乐。《大宝积经》卷五十八,文殊师利受记会

    【64】、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维摩经》卷下,菩萨行品

    【65】、 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66】、 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大智度论》卷八十五

    【67】、 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法句经》卷下,利养品如果别人幸福美满,自己心中就不舒坦,那是消折自身福泽,自我嫉妒毁灭自身。(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68】、 真正的盲人是见人好而不欢喜的人。《佛光菜根谭》

    【69】、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70】、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

    【71】、 令一切众生欢喜。《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72】、 虽舍小杂乐,当得清净大乐;舍颠倒虚诳乐,得实乐;舍系缚乐,得解脱乐;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五

    【73】、 欢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质,欢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能知觉到欢喜,进而能够创造欢喜,散布欢喜满人间,这就是人性的开发,人类素质的提升。(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

    【74】、 伤心难过不要带到明天,更不要挂在脸上让别人看到,影响另0人。《星云大师讲演集》(四)

    【75】、 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人你的生活之中。《星云大师讲演集》(二)

    【76】、 经常将欢喜、慈悲、荣耀、成就与人分享。(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77】、 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78】、 (三)舍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四谛品

    【79】、 已舍于重担,不复应更取。重担为大苦,舍住为大乐。《杂阿含经》卷三,第6514

    【80】、 当知是舍,有于三种,何等为三?谓舍烦恼舍、护自他舍、时非时舍。《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

    【81】、 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说黑爪梵志经》

    【82】、 所谓菩萨于能顺忧喜分法,心无执着。于诸世法心不摄受。不高不下,安住不动。无欣无厌,无爱无恚,唯能随顺修习圣道。若诸菩萨成就此者,则名为舍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83】、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黄檗传心法要》

    【84】、 如何是向上?只有个放下。(明)憨山《梦游集》卷五十一

    【85】、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86】、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87】、 于怨亲所都无爱憎,不生二想。“四十华严”卷二十七

    【88】、 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一

    【89】、 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牺牲也。能勇牺牲则有威力,一人拼死,万夫辟易;能勇牺牲则有功德,为众亡己,天下归仰。(民国)太虚《佛法救世主义》

    【90】、 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91】、 虽行于舍,而以大悲,不舍一切化众生事。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一切行愿。“四十华严”卷三十四

    【92】、 十三、持戒

    【93】、 (一)戒为道基初人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94】、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95】、 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若人守护戒,如牦牛爱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系锁。《弥沙塞五分戒本》

    【96】、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此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佛遗教经》

    【97】、 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四十华严”卷十七

    【98】、 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

    【99】、 《长阿含经》卷十五,《种德经》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四

    【100】、 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善见毗婆沙律》卷一

    【101】、 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102】、 旃檀等诸香,所熏少分限,唯有戒德香,流熏上升天。《杂阿含经》卷三十八,第1073经

    【103】、 旃檀多香,青莲芳华,虽日是真,不如戒香。《法句经》卷上,华香品

    【104】、 戒珠不假刀兵护,戒为伏藏无所侵,戒为勇伴导前行,戒为出世庄严具。“四十华严”卷十七

    【105】、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106】、 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密戒者,所求三昧耶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十善为本。”(日本)空海《遗诫》

    【107】、 若住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

    【108】、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梵网经》卷上

    【109】、 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110】、 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大日经》卷二,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

    【111】、 (二)持、犯之利害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常欢。《法句经》卷上,戒慎品

    【112】、 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则生天上。《四分律比丘戒本》

    【113】、 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天请问经》

    【114】、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四十二章经》

    【115】、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无量寿经》卷上

    【116】、 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17】、 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四分律比丘戒本》

    【118】、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人地狱。《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119】、 卑门持戒生天上,胜族毁犯堕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人诸狱。“四十华严”卷十七

    【120】、 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文殊根本大教王经》

    【121】、 自见断十恶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一心。《中阿含经》卷四,《波罗牢经》

    【122】、 若不断yin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一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如人重病,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优婆塞戒经》卷三,业品

    【123】、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法句经》卷下,述佛品

    【124】、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修,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护身为善哉,能护语亦善,护意为善哉,尽护最为善。比丘护一切,能解脱众苦。善护于口言,亦善护于意,身不作诸恶,常净三种业。是则能随顺,大仙所行道。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卷二十

    【125】、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释迦牟尼佛戒经)《四分戒本》

    【126】、 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仪行。《舍利弗阿毗昙论·非问分禅品》

    【127】、 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128】、 毁灭生命,杀、砍、拥、偷盗、说谎、行骗、欺诈、虚伪、与他人之妻同居,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经集》第二品,第二章《荤腥经》

    【129】、 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入妻妇?是故受持不他yin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行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44经

    【130】、 如我不喜死,一切三界二十五有,有形、无形、四足、多足,乃至蚁子,有命之属,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自丧身命,终不枉夺他命。……如我不喜他人欺陵,断我妙色姐妹妻妾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身失命,于他美色不生邪念染污之心,况行奸恶;如我不喜面毁、两舌、恶口,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乃至丧失身命,终不妄言、两舌、斗乱彼此。《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二

    【131】、 自己不爱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试想自己受害时,那会是什么感情!(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132】、 多闻圣弟子离贪伺,断贪伺。心不怀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

    【133】、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十善业道经》

    【134】、 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禁戒教他护。《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35】、 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36】、 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尸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www.azuci.com【137】、 戒律中罪虽复微细,忏悔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复忏悔,三恶道罪不除。(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六

    【138】、 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受十善戒经》

    【139】、 所谓yin欲及饮酒,是谓二法无厌足,若有人习此二法,终无厌足。缘此行果,亦不能得无为之处。《增一阿含经》卷九,惭愧品

    【140】、 每天生活有七诫:诫烟毒、诫色情、诫暴力、诫偷盗、诫赌博、诫酗酒、诫恶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41】、 不得妄证人,含人罪法;不得传恶言,转相斗言语,不得中伤人意;勿不闻言闻,勿不见言见。《阿含正行经》

    【142】、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43】、 想用谎言欺骗人,实际是欺骗自身;说一次谎话的人,再说真话也不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144】、 多闻圣弟子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

    【145】、 多闻圣弟子离粗言,断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人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

    【146】、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悉皆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人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跃语。《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47】、 多闻圣弟子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伽弥你经》

    【148】、 技术取财,其过薄少,毁谤贤圣,其罪甚重。《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

    【149】、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卷三,净戒品

    【150】、 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儿,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

推荐经典句子

精选经典句子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