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组词语大全
上万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

佛语名言名句

来源:爱组词网 发布时间:2020-07-05手机版
    佛语名言名句

    【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卷一,破因缘品

    【2】、 一切诸法由因缘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3】、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上蜃楼,若人观世如是,死王不得见他。《法句经》

    【4】、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5经

    【5】、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6】、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古印度)龙树《中论》卷二,观三相品

    【7】、 深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8】、 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

    【9】、 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幻听品

    【10】、 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呵说?《大般若经》卷五九六

    【11】、 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四十华严”卷六

    【12】、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知诸如来悉皆如影,知诸界趣业行受生悉皆如梦,知诸世间所现果报如镜中像,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知诸国土依心想住悉如变化。“四十华严”卷二

    【13】、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圆觉经》卷上

    【14】、 一切有为即无为,等同一相如阳焰。《大宝积经》卷-。三,善住意天子会

    【15】、 云何所悟一切诸法?谓蕴、界、处、有为、无为。云何悟入?谓观察五蕴寂灭,如幻,空无所有。如是悟时,不见悟人,无觉无思,一切分别悉皆寂灭。若于诸蕴如是悟人,即为悟人一切诸法,是名出家所修行法。菩萨如是修此行时,亦不舍离一切众生。何以故?是菩萨如自所观,为众生说,而亦不着法及众生。善男子,是为菩萨成就一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令佛刹具足圆满。《大宝积经》卷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

    【16】、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卷上

    【17】、 建立水月道场,庄严性空世界,罗列幻化供具,供养影响如来。忏悔罪性本空,劝请法身常住。回向了无所得,随喜福等真如,赞叹彼我虚玄,发愿能行平等。礼拜影现法会,行道步蹑真空,焚香妙达无生,诵经深通实相。(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18】、 (五)诸法无我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生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五蕴皆空经》

    【19】、 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杂阿含经》卷三,第64经

    【20】、 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70经

    【21】、 若有见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恒不变易,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杂阿含经》卷六,第129经佛言

    【22】、 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大因经》

    【23】、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佛说十善业道经》

    【24】、 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

    【25】、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26】、 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援。既有攀援,则有染着。……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太子大善权经》

    【27】、 世法无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灭;足牛住灭亦复不住;如生住灭中,有内外阴界入,是内外阴界人,亦有生住灭。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若过去世灭尽,不实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来世未生起,非我、非我所;若现在念念不住,是非我、非我所。若见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实智慧者。《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善臂菩萨会

    【28】、 不自在相为无我相。南传(锡兰)觉音《清净道论·论行道智见清净品》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29】、 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风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亦如箜篌随意出声。《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30】、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证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云何寿命相?渭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圆觉经》卷下

    【31】、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圆觉经》卷下

    【32】、 若复有人作如是念:我除须发,乃为出家,当知彼人则住我相。《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33】、 若以菩提为其物者,彼彼众生由我想故,而有我想,即非菩萨。《大宝积经》卷一,三律仪会

    【34】、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古印度)龙树《中论·观缚解品》

    【35】、 若缘自身起解脱,亦唯迷尽,无别有“我”名解脱者。(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二

    【36】、 以本法界观,生老病死苦,我无彼亦空,何者有生死?设知生死本,泥洹在我前,能知泥洹法,无佛亦无我。《中阴经》卷上

    【37】、 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诸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

    【38】、 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

    【39】、 譬如有人咽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则能断于智慧命根。《大乘宝云经》卷七

    【40】、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有子财?《法句经》卷上,愚暗品

    【41】、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杂阿含经》卷三

    【42】、 士大夫读得书多底,无明多,读得;少底,无明少。做得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盖从上大人丘乙己时,便错了也,只欲取富贵耳。(宋)大慧宗果《答吕郎中隆礼》

    【43】、 自我愈大,不安愈多。(当代)圣严《自在语》

    【44】、 菩萨善知诸法无我已,观察真如,修寂静行,不久当得初欢喜地。《入楞伽经》卷三

    【45】、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46】、 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着而我,不着我所。《华严经》卷四十八,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47】、 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

    【48】、 说法小有亦不无,以因缘故渚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高贵德王菩萨品

    【49】、 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大乘宝云经》卷七

    【50】、 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一

    【51】、 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三十

    【52】、 (六)中道懂得两极,理解中间,而不执着。《经集》第五品,第三章《提舍弥勒问》

    【53】、 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二,第35经

    【54】、 远离二边,住于中道。《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55】、 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56】、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

    【57】、 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若心有实,是为一边,若心非实,是为一边,若无心识,亦无心数法,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明与无明,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58】、 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着有着无,二事俱失。(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七

    【59】、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会中道。(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七

    【60】、 第一须带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带一只眼,向一边行。(唐)百丈怀海禅师《古尊宿语录》卷一

    【61】、 若见一切法都无自性,即由无自性故,便能安立缘起因果,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若见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缘起、因果皆应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定解,是为缘起现为性空义。(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

    【62】、 尽偏中者,大小学人有于断常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则名为中。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

    【63】、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如出世之人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64】、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65】、 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

    【66】、 世俗真如,即是胜义。《大般若经》卷三六三,实说品

    【67】、 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道树品

    【68】、 以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69】、 (五代)延寿《观心玄枢》从假人空,名二谛观;从空人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人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学观品

    【70】、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终心要》

    【71】、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隋)智颧《摩诃止观》卷一

    【72】、 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是常是常见非正见。《胜鬘经》

    【73】、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出不入,不溢不散,是为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74】、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毛差别。(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75】、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九

    【76】、 生死即涅槃,二无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下

    【77】、 一切诸法真实之相,不来不去,无分无断,不一性、不异性,到一切法第一彼岸。到彼岸者,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悉涅槃相,是故当知不可宣说,唯除世俗说为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大涅槃路,亦无涅槃是彼所趣。《大宝积经》卷六,无边庄严会

    【78】、 惊畏有为界,喜无为法,当知此即是增上慢。《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79】、 觉成就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卷上

    【80】、 无有一法而可灭坏,无有一法而可乖违;无有一物而可贪着,无有一法而可厌离。《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81】、 无法可取,无法可着。《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82】、 贪本性者彼则清净,若清净者,彼则究竟,若究竟者,云何有贪?云何有说?《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83】、 一切世间贪性清净、瞋性清净故,一切世间垢性清净,罪性清净www.azuci.com。……一切世间法性清净、众生性清净故,一切世间智性清净。《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84】、 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净,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85】、 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86】、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87】、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华严经》卷三十九,十回向品

    【88】、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隋)僧粲《信心铭》

    【89】、 文殊师利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日:“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90】、 无所有法,无有边法,说名中道。以于方便,说有觉慧能持诸法,然持法者亦不可得,不可得故,无有言说。《大宝积经》卷五,无边庄严会

    【91】、 于真境,不作空解,不作有解,不作俱解,亦不作俱非解,于一念间,一切解心动念总绝。亦无不动之解,所解亦绝,此绝亦绝,境智俱融,于一念间,此谓情开理现,难可宣说,至者当知。(唐)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一

    【92】、 诸法虽空,一心具足万行。(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九,引《大品经》

    【93】、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民国)弘一《佛法十疑略释》

    【94】、 八、实相、真如、佛性大乘因者,诸法实相。《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95】、 依于一实理,演说诸法相。《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96】、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97】、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98】、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槃;觉了不碍,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如是等种种异名,俱名实相;种种所以,俱是实相功能;其体既圆,名义无隔。(隋)智频《法华玄义》卷八下

    【99】、 何谓无上菩提?佛言:色等真如是。《大般若经》卷三三二,善学品

    【100】、 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诤,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

    【101】、 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102】、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日真如。(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九

    【103】、 烦恼破坏时,真如恒显现。(古印度)龙树《赞法界颂》

    【104】、 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真实义品

    【105】、 所谓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不住无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又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如是等相,是名法性。又法性者,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证得决定究竟体相,如是名为诸法实性。《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106】、 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七

    【107】、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二

    【108】、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109】、 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110】、 何等为法界?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即不变异,……所谓如如。……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般若波罗蜜、如如、实际、无分别相、不可思议界、真空,一切智、一切种智,不二界。……以出世般若波罗蜜证,后无分别智至。……以般若波罗蜜如实见名为证,以智通达名为至。《胜天王般若经》卷二

    【111】、 若佛出世若佛不出,性相常住,是名法界,亦日如如。《胜天王般若经》卷六

    【112】、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佛严经》卷二十六

    【113】、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论》引

    【114】、 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一

    【115】、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116】、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117】、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118】、 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性。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当知亦是常,一切时性无变异故;又由清净所缘故,当知是善;以是善故,当知是乐。(古印度)无著《显扬圣教论》卷十六

    【119】、 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120】、 (一)法性离言夫第一义不生不灭,不败不坏,不增不减,文字章句所不能说,不可诠辩,绝于戏论。善男子,第一义者,无言无说,本性清净,一切圣人内自证得,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尔,不减不增。….若无有此第一义谛者,所修梵行皆悉无用,佛出于世亦复无用。《大乘宝云经》卷六

    【121】、 是故灭圣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是灭谛。《胜鬘经》

    【122】、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23】、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124】、 夫如如者,谓是内所证知之法,不可文字之所显示。所以者何?是法一切言语道断,文字章句所不能诠。过音声界,离诸口业,绝诸戏论。不增不减,不出不入,不合不散。非可筹度,不可思量。过算数境,非心行处。无碍无想,过想境界。过诸婴儿一切境界,一切婴儿所不行处。过一切魔境界,过一切烦恼境界。过识境界,无所住处。无住寂静圣智行处。如是如是内所证,无垢无污,无染清净。微妙第一,毕竟最胜。常恒湛然,无生灭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界常尔。《大乘宝云经》卷四

    【125】、 何谓真如?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何以故?此法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及戏论故。离诸人出,无有计度,非计所行,无相离相,非诸愚夫所行之处。远离一切诸魔境界及已一切烦恼境界。非识所行,住无所住。自性寂静,超过众圣智之所入。由是因缘,自内所证,无垢无染,清净微妙,最上无比,恒常不动,性不坏灭。若诸如来出现于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如是名为真如,亦名实际,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种智,名不思议界,亦名不二界。……应以出世间般若自内所证。《佛说宝雨经》卷六

    【126】、 实义者,所谓不虚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大乘宝雨经》卷五

    【127】、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着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28】、 云何法性不可思议?佛言:大王,在诸众生阴界人中无始相续,所不能染,法性体净,一切心识不能缘起,诸余觉观不能分别,邪念思惟亦不能缘,法离邪念,无明不起,是故不从十二缘生,名为无相,则非作法,无生无灭,无边无尽,自相常住。……体性明净,不可思量。……性是真实,则离颠倒,性不变异,故称为如;圣智境界,名第一义;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净,离一离异,无名无相。……即是空、无相、无愿,遍虚空界诸众生处,一切平等,无边无量,不异不别。非色不离色,非受想行识不离受想行识,非地大水火风大,不离地大水火风大。无生离生,虽逆生死,不顺涅槃。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尝,身不能觉,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129】、 当知真如深妙,但唯智知,非言之能说。……离诸戏论,绝诸分别,非此非彼,离相无相,远离寻伺,过寻伺境。……非识之所了,不住所住。寂静圣智及无分别后得智之境。无我我所,不可求得,不取不舍,无染无着,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而常不变。《胜天王般若经》卷五

    【130】、 一切诸法所有自性,即是本性。若是本性,彼无自性。汝今当知:若以言说,得一切法本性自性,无有是处。若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大宝积经》卷五,无边庄严会

    【131】、 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大宝积经》卷三十九,菩萨藏会

    【132】、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33】、 法性能相谓真如,无有所取及能取,无有所诠及能诠,无此差别即真如。《辨法法性论》

    【134】、 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胜天王般若经》卷六

    【135】、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真实为性,……恒守本心无有改变,……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能有安立,……性常随顺,……无能测量,……充满一切,……常住无尽,……无有比对,……体性坚同,……不可破坏,……照明为体,……无所不在,……遍一切时,……性常清净,……于法无碍,……体性甚深,……与一切法而共相应,……一切法中性常平等,……不离诸法,……一切法中毕竟无尽,……与一切法无有相违,……普摄诸法,……与一切法同其体性,……与一切法不相舍离,……摄持一切世出世法,……性无垢浊,……无有变易,……不可穷尽,……性常觉悟,……不可失坏,……能大照明,……不可言说,……持诸世间,……随世言说,……遍一切法,……无有分别,……遍一切身,……体性无生,……尽未来际,……遍住三世,……体性清净,……体性明洁,……体性无垢,……无我我所,……体性平等,……超诸数量,……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华严经》卷三十,十回向品

    【136】、 法性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体如虚空,难知难解。善男子,此法微妙,难以文字语言宣说。何以故?超过一切文字境界故,超过一切语言境界故,超过一切语业所行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戏论分别思量境界故,超过一切寻伺计度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愚痴众生所知境界故,超过一切烦恼相应魔事境界故,超过一切心识境界故。“四十华严”卷三十

    【137】、 诸法实相中,无心、无心数法。《小品般若经》卷五,相无相品

    【138】、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古印度)龙树《中论·观法品》

    【139】、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

    【140】、 由此圣教,应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别永灭,非实有性,非离非有。……若言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别,说为真如。如彼真如虽是实有,而就胜义,有、非有等分别不成。(古印度)靖辩《大乘掌珍论》

    【141】、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一切言语道断……,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维摩经》卷下

    【142】、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楞伽经》卷一

    【143】、 (二)实相无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金刚经》

    【144】、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量义经》

    【14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146】、 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般涅槃经》卷三十,狮子吼菩萨品

    【147】、 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着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大般涅槃经》卷四十

    【148】、 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149】、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150】、 无相性者,一切诸法但名言所显,白性无相貌放,名无相性。无相有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离三种相,故名无相。(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十一

推荐经典句子

精选经典句子

顶 ↑ 底 ↓